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农业部公告第1505号――公布绵麦367、川油36等57个小麦、油菜品种的公告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20万苗。注意防治条锈病、纹枯病、赤霉病。春季水肥管理可略晚,注意控制株高,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南阳、信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07

  品种名称:新麦26

  选育单位: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河南敦煌种业新科种子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新麦9408/济南17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新麦18晚熟1天,与周麦18相当。幼苗半直立,叶长卷,叶色浓绿,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一般。冬季抗寒性较好。春季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抗倒春寒能力较弱。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旗叶短宽、平展、深绿色。抗倒性中等。熟相一般。穗层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卵圆形、均匀、饱满度一般。2008年、2009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40.7万穗、43.5万穗,穗粒数32.3粒、33.3粒,千粒重43.9克、39.3克,属多穗型品种。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白粉病和赤霉病,中感条锈病,慢叶锈病,中抗纹枯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高感叶锈病、叶枯病。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784克/升、788克/升,硬度指数64.0、67.5,蛋白质含量15.46%、16.04%;面粉湿面筋含量31.3%、32.3%,沉降值63.0毫升、70.9毫升,吸水率63.2%、65.6%,稳定时间16.1分钟、38.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628E.U、898E.U,延伸性189毫米、164毫米,拉伸面积158平方厘米、194平方厘米。品质达到强筋品种审定标准。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4.6kg,比对照新麦18减产2%;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31.4kg,比对照新麦18增产5.9%。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6.8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1.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8日至1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8万~22万苗。注意防治白粉病、赤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信阳、南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和河南东部倒春寒频发地区种植应采取调整播期等措施,注意预防倒春寒。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08

  品种名称:苏育麦1号

  选育单位:连云港市苏乐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烟1668/鲁麦21号

  特征特性:半冬性,晚熟,成熟期比对照新麦18晚熟2天,比周麦18晚熟1天。幼苗匍匐,叶短小、浓绿色,分蘖力强,成穗率低。冬季抗寒性较好。春季起身拔节迟,春生分蘖多,两极分化慢,抽穗较晚。抗倒春寒能力中等。株高85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旗叶短宽、上冲、深绿色。茎秆弹性差,抗倒性差。熟相一般。穗层厚,穗多,穗小。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粉质、卵圆形、饱满度一般、粒小。2008年、2009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48.1万穗、50.5万穗,穗粒数33.4粒、33.8粒,千粒重36.6克、35.1克,属多穗型品种。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条锈病、纹枯病,中感白粉病、赤霉病,慢叶锈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高感叶锈病、赤霉病、白粉病和叶枯病。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806克/升、798克/升,硬度指数51.0、51.4,蛋白质含量13.70%、14.03%;面粉湿面筋含量28.2%、28.5%,沉降值29.2毫升、31.9毫升,吸水率54.6%、55.4%,稳定时间4.1分钟、5.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52E.U、386E.U,延伸性147毫米、141毫米,拉伸面积53平方厘米、7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9.5kg,比对照新麦18增产4.4%;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23.5kg,比对照新麦18增产4.3%。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0.4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4.5%。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高肥水地块8万苗左右,中肥水地块10万苗左右,低肥水地块15万苗左右。注意防治条锈病、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该品种抗倒伏性差,春季水肥管理可略晚或适时喷施矮壮类化控药剂,控制株高,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信阳、南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在河南(信阳、南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易发生倒伏的高水肥地块种植应采取措施控制株高,防止倒伏。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09

  品种名称:郑麦9962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豫麦18/ Ta971832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09004)

  特征特性:弱春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偃展4110晚熟1天。幼苗近直立,叶长卷,叶色黄绿,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冬季抗寒性中等,春季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对春季低温敏感,抗倒春寒能力较差。株高77厘米左右,株型半松散,旗叶长、略披,下层略郁闭。抗倒性较好。较耐后期高温,灌浆较快,熟相好。穗层厚,穗多,穗码稀。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长圆形、均匀、饱满,光泽度好,黑胚率低。2008年、2009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44.3万穗、41.7万穗,每穗粒数31.4粒、32.8粒,千粒重44.7克、41.9克,属多穗型品种。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叶锈病、赤霉病,中感纹枯病,慢条锈病,中抗白粉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中感条锈病、叶枯病、白粉病,颖枯病较重。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811克/升、824克/升,硬度指数66.0、67.6,蛋白质含量13.73%、13.29%;面粉湿面筋含量26.2%、26.6%,沉降值29.2毫升、31.7毫升,吸水率57.6%、60.4%,稳定时间4.6分钟、3.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62E.U、355E.U,延伸性102毫米、93毫米,拉伸面积36平方厘米、4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8.3kg,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4.4%;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30.2kg,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2.8%。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1.9kg,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1.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中下旬,每亩适宜基本苗20万苗左右。注意防治叶锈病、赤霉病。注意适时播种,防止冻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南部稻茬麦区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中晚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10

  品种名称:鲁垦麦9号

  选育单位:山东仁和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山东省农垦科技发展中心

  品种来源:徐9935/烟优361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石4185晚熟1天。幼苗匍匐,叶片绿色,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高83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上冲。茎秆弹性一般,抗倒性一般。熟相好。穗层整齐度一般。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光泽度中等、饱满。2008年、2009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41.2万穗、44.0万穗,每穗粒数37.6粒、36.2粒,千粒重41.1克、39.6克,属多穗型品种。抗寒性鉴定:抗寒性1级,抗寒性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叶锈病,中感条锈病。 2008、2009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826克/升、821克/升,硬度指数57、55,蛋白质含量14.31%、13.32%;面粉湿面筋含量31.4%、27.4%,沉降值34.8毫升、32.9毫升,吸水率56.8%、58.2%,稳定时间4.6分钟、4.1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44E.U、205E.U,延伸性147毫米、144毫米,拉伸面积68平方厘米、4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0.9kg,比对照石4185增产2.9%;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38.8kg,比对照石4185增产5.9%。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7.4 kg,比对照石4185增产7.9%。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上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6万~24万苗。加强中后期病虫害防治。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中高水肥地块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11

  品种名称:郯麦98

  选育单位:山东省郯城县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济宁13/942

  特征特性:半冬性,晚熟,成熟期比对照石4185晚熟2天。幼苗匍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低。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较宽大、叶片上冲,叶耳紫色。茎秆粗壮,抗倒性较好。后期有干尖,熟相中等。穗层整齐,穗较大,结实性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较饱满。2008年、2009年平均亩穗数32.2万穗、35.4万穗,穗粒数41.4粒、41.2粒,千粒重47.7克、43.9克,属大穗大粒型品种。抗寒性鉴定:抗寒性1级,抗寒性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中感条锈病、赤霉病。 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812克/升、815克/升,硬度指数64.0、64.9,蛋白质含量15.5%、14.5%;面粉湿面筋含量35.5%、32.8%,沉降值33.4毫升、28.1毫升,吸水率58.6%、61.6%,稳定时间2.9分钟、3.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85E.U、285E.U,延伸性168毫升、161毫升,拉伸面积44平方厘米、63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4.7kg,比对照石4185增产3.5%;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42.2kg,比对照石4185增产6.5%。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5.5 kg,比对照石4185增产5.4%。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上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20万苗。加强中后期病虫害防治。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河北中南部高水肥地块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12

  品种名称:运旱618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品种来源:运旱92-18/新春9号

  特征特性:弱冬性,中早熟,成熟期与对照洛旱2号相当。幼苗半匍匐,长势较好,分蘖力中等,成穗较少。春季起身早,两极分化快。株高90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下披,叶色黄绿,叶较宽,穗下节长。茎秆较软,抗倒性较差。熟相好。穗层厚,穗较大,穗码较稀。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角质,饱满度一般。2007年、2008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33.8万穗、34.3万穗,穗粒数32.4粒、34.6粒,千粒重36.8克、43.0克。抗旱性鉴定:抗旱性3级,抗旱性中等。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黄矮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781克/升、802克/升,2008年硬度指数64,蛋白质含量15.22%、14.58%;面粉湿面筋含量32.0%、30.6%,沉降值50.2毫升、54.0毫升,吸水率57.0%、57.4%,稳定时间12.2分钟、13.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22 E.U、550 E.U,延伸性164毫米、166毫米,拉伸面积94平方厘米、118平方厘米。品质达到强筋品种审定标准。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