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我国专利联盟研究述评

  

  国内部分学者对专利联盟的组建动因进行了研究,大多数认为专利联盟组建的动因是:消除专利丛林、降低许可成本、避免侵权诉讼、谋求垄断利润等等。少数学者从一些新的切入点研究了联盟组建的动因,如:郭丽峰等区分了处于不同技术发展时期的企业构建专利池有不同的目的,技术创新阶段的企业目的是推广技术标准,技术垄断阶段的企业希望谋取垄断利润{6}。詹映、朱雪忠等指出除非在动态重复博弈中出现可置信的严厉惩罚,专利权人才可能达成合作而组建专利池{7}。梅开、杜晓君等通过构建动态博弈模型,指出获取网络效应所带来的好处是厂商组建专利联盟的重要动机{8}。在联盟构建方面,部分学者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如王胜利以温州企业为例,分析了构建专利池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并对温州企业如何构建专利池提出建议{9}。余文斌等探讨了普通型专利池和技术标准型专利池的构建模式{10}。


  

  3.联盟成长阶段研究


  

  在联盟运作机制方面,刘介明、柳建容等指出不同发展阶段的专利联盟在行为特征、组织管理模式、市场/行业影响力和获益主体四个方面存在很大区别,因而各个阶段的运作机理也各不相同{11}。赵提等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不同层面,具体研究了专利联盟运作中的利益关系与约束条件{12}。卜曙光等指出专利联盟的运行机制主要是围绕着专利组合的创造、利用、保护和组织来展开,具体分析了专利联盟组合创造机制、许可利用机制和立体保护机制{13}。在联盟治理方面,不同的专利联盟会采取不同的专利管理模式,联盟的治理结构是影响联盟绩效的重要方面,而目前国内学者研究成果较少。王怀祖立足交易成本理论,指出专利池治理的建立与推广应根据资产专用性、市场的不确定性和签约成本等交易属性因地制宜地实施{14};此外还有袁晓东等{15}的研究。在知识共享方面,专利是产权化的知识,专利联盟可视为一种知识共享组织,从知识观的角度研究联盟成员间的技术溢出、知识共享无疑是一个新的视角,只有任声策、宣国良两位学者{16}对此进行了探讨。


  

  在联盟评估方面,专利评估,尤其是“必要专利评估”是专利联盟的核心问题,评估的结果直接关系到专利权人的许可收益。国内学者刚刚开始相关研究,对评估标准、评估机制、评估方法和评估质量的研究尚待深入。姚远等研究了专利联盟必要专利评估机制,指出必要专利评估要遵循独立评估、动态评估等原则{17}。唐春霞指出评估专利池与评估池中单个专利权的结果有所不同,还指出专利池的评估对象有专利池的价值、市场价值和价格之分{18-19}在专利许可方面,专利许可是专利联盟的重要职能,相关研究集中在专利许可的许可模式、许可费标准和基本原则的描述性介绍上,对许可费收取分配的具体方法和规则少有深入探讨,包括徐明华、徐绪松、任声策等的研究{20-22}。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