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既勾画了中国新世纪外交战略的总目标,充分展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也指明了新世纪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发展的正确方向。中国国际法的理论与实践将为推动和谐世界的构建而踏上新的征程。
中国自身的发展和全世界对中国的期望都表明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中国,不能再仅仅满足于做国际体系的参与者,而将更积极地扮演维护者和建设者。这就要求中国不仅要模范遵守国际法的现有规则,更要积极参与到制定国际法新规则的进程中去。最近,新加坡《联合早报》评论员杜平提出了“遵循或屈从于西方人制定的游戏规则,对中国究竟是不得已的权宜之计,还是要坚持到底的终极选择?”的问题[5]。新中国老一代国际法学者一直有一个建立中国自己的国际法学体系的梦想。
开放繁荣的国内环境和加速变革的国际格局为中国国际法的发展提供了富有挑战性的历史机遇,也赋予了中国国际法学者和工作者更重要的责任与使命。21世纪的中国需要真正有全球性视野和理论与制度创新的、有利于人类发展的国际法学。时代需要我们对国际法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现实要求我们有效地运用国际法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人类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呼唤中国学者运用五千年的文明与智慧为世界国际法学作贡献。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法理论体系,最重要的是要总结中国的实践和经验”{45}(第12页)。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后,中国国际法工作者必须进一步研究解决中国在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与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出现的各种国际法问题,为中国的外交实践和对外交往服务,为中国制定对外政策和外交决策提供法律建议,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贡献,还必须为建立一个公平、公正、服务于全世界的国际法体系而努力。
注重国际法与国内法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法学研究方法与其他研究方法,研究国际法对国内法律制度的实际影响,认清国际法在国际关系和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独特作用;更新国际法观念,关注欧美国际法理论与实践正在从以政府(government)为中心向以治理(governance)为中心转变的发展态势;深入研究9·11以来联合国集体安全体制遭受的重大冲击,认真对待近期全球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法律秩序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法律智慧与制度设计方案;探求改革现行国际法律制度和实现人类持久和平与普遍正义之路,扎扎实实地推进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的进程,使国际法在我国法治进程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不仅使我国尽早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且使我国在国际法律社会中尽快完成新成员向核心成员的角色转变直至最终成为举世公认的建设和谐世界的领导者,在中国法与国际法互动过程中推动国际法的中国化,清醒、自信、坚定地推进中华王道文化的国际法实践对具有西方霸道文化基因的现行国际法的改造,使世界国际法真正体现世界各大文明精华并成为维护全球社会长治久安、公平正义、和谐发展的法律资源,是21世纪我国国际法领域有关各方和工作者应当承担的历史重任。
【作者简介】
余敏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WTO学院院长;刘衡,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博士生。
【注释】根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公布资料整理,参见http://www.npopss-cn.gov.cn。
如国际法院法官史久镛(2000-2006年分别担任副院长、院长),联合国前南国际刑庭法官刘大群,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委员、国际法院法官薛捍勤,联合国海洋法法庭法官高之国,WTO上诉机构成员张月姣,以及国际法研究院(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Law)中的中国学者群,包括Roy Lee(2001、2005、2007)、薛捍勤(2005)、刘大群(2007)和易显河(2009)。
参见http://www.fmprc.gov.cn/chn/pds/ziliao/zyjh/t473242.htm.
参见http://www.stnn.cc/ed_china/200911/t20091119_1187100.html.
参见http://www.stnn.cc/ed-china/200909/t20090918_1128854.html.
【参考文献】{1}端木正:《国际法发展史的几个问题》,载黄瑶、赵晓雁:《明德集——端木正教授八十五华诞祝寿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Xue, Hanqin. 2005: "China''s Open Policy and International Law,"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4(1).
{3}徐崇利:《“体系外国家”心态与中国国际法理论的贫困》,载《政法论坛》2006年第5期。
{4}刘德斌:《国际关系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Feinerman, James V. 1995. "Chinese Particip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Order: Rogue Elephant or Team Player?" The China Quarterly 141(March).
{6}何勤华:《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对苏联国际法的移植》,载《金陵法律评论》2001年秋季卷。
{7}王铁崖、陈体强:《中国国际法年刊(1983)》,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年版。
{8}林欣:《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法体系》,载《教学与研究》1958年第1期。
{9}陈体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承认问题》,载王铁崖、李浩培:《中国国际法年刊(1985)》,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
{10}周鲠生:《国际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王铁崖、周忠海:《周鲠生国际法论文选》,北京:海天出版社1999年版。
{12}陈体强:《国际法论文集》,北京:法律出版社1985年版。
{13}邓正来:《王铁崖文选》,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李浩培:《论美国干涉中国及朝鲜的非法》,载《李浩培文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5}王铁崖、陈体强:《中国国际法年刊(1984)》,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版。
{16}Bj rn Ahl 2010. China, in R. Wolfrum. 2008. The Max Planck Encyclopedia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7}Xue, Hanqin. 2007. "Chinese Observations on International Law,"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6(1).
{18}王铁崖:《国际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19}王铁崖:《中国国际法年刊(1996)》,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20}王铁崖:《中国国际法年刊(1993)》,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年版。
{21}Martti Koskenniemi. 2008.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Law, since World War II, in R. Wolfrum(Ed.), The Max Planck Encyclopedia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2}王铁崖、陈伟强:《中国国际法年刊(1982)》,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2年版。
{23}王铁崖、李浩培:《中国国际法年刊(1990)》,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
{24}Eric Yong-Joong Leem. 2005. Early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ternational Law in Eastern Asia——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ina, Japan and Korea,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4(1).
{25}《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6}王铁崖、李浩培:《中国国际法年刊(1989)》,北京: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
{27}王铁崖、李浩培:《中国国际法年刊(1986)》,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6年版。
{28}王铁崖、李浩培:《中国国际法年刊(1988)》,北京:法律出版社1989年版。
{29}王铁崖、李浩培:《中国国际法年刊(1985)》,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
{30}Julia Ya Qin. 2007. "Trade, Investment and Beyond: The Impact of WTO Accession on China''s Legal System," The China Quarterly 191(September).
{31}王铁崖:《中国国际法年刊(1995)》,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年版。
{32}朱文奇:《国际法与中国的国际化》,载《法学家》2008年第1期。
{33}《中国法律年鉴(2006)》,北京:中国法律年鉴社2007年版。
{34}Yee, Sienho. & Wang Tieya. 2001. International Law in the Post Cold War World: Essays in Memory of Li Haopei, London: Routledge.
{35}Macdonald, Ronald St. John & Douglas M. Johnston. 2005. Towards World Constitutionalism. Leiden: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36}曾令良:《现代国际法的人体化发展趋势》,载《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37}James Li Zhaojie. 2007. Commentary on "China and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System: Challenges of Participation," The China Quarterly 191(September).
{38}Shambaugh, David. 2009. "China''s 60th Birthday: The Road to Prosperity," Time Sept. 28.
{39}杨泽伟:《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国际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载《外交评论》2008年第3期。
{40}史久镛:《中国人对国际法的贡献应该坚持》,载《法制日报》2008年12月14日。
{4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42}《同舟共济共创未来——胡锦涛主席在第64届联大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9年9月25日。
{43}《胡锦涛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9年10月2日。
{44}邵天任:《从实际出发开展国际法的研究工作》,载《国际法论丛》(2),北京: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