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同情“史上最牛抄袭者”
学位论文打假的普遍意义何在?
褚宸舸
【摘要】本文发表于2009年6月3日《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版,发表时有少许删节,这里登出的是完整版,发表的版本改名为《为什么要同情“史上最牛抄袭者”》,写作缘由是5月24日接受中青报记者来杨先生电话、电邮采访,就“史上最牛抄袭者”发表了一些个人观点,该报5月25日、6月1日相继登出两篇访谈。5月31日记者又来电邮让我就处理结果再说几句,于是写下这些文字,一不留心又成“愤青”了,请勿对号入坐。转载本文者,此按语为文章组成部分。
【全文】
“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事件尘埃落定,结果是大家早已预料到的。前不久,我接受《中国青年报》的两次采访,以一个教师身份发表了一些观点。最近看到网上有一些对造假者被处理表示同情的言论,因此,对该事件的处理结果不得不再谈一些感想。
就抄袭者而言,个人学位被剥夺是咎由自取。学生既然来校读学位,至少要对学术有些微敬畏,从而对学位论文给予高度的重视。因为学位论文是与学位“绑定”在一起的。学位论文一旦进入学籍档案,就伴随学生终身,因之学生也终身受到“追缉”和“拷问”。我们的学子需要明白,做事做人要有原则和底线。人生有些事情是绝不能做的,有些底线是绝对不能逾越的。谁逾越了这道底线,谁就迟早要付出惨痛的教训。
而且,硕士学位论文是完全可以写好的,只要作者给予一些起码的重视和努力。按照目前多数学校的做法,一般硕士二年级期末开题,导师会要求学生在硕士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元旦、春节期间)交初稿。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写作时间并不紧张。即使找工作,也至少有一两个月时间来完成论文。然而现实中,有些同学定稿前一个月才开始写初稿,还有人交稿前一周还定不下题目,只能临时抱佛脚,匆匆凑一篇。这样靠得过且过蒙混过关,不出问题才是奇怪的。
就教育者(学校和导师)而言,学生学位被剥夺,证明了其教育的失败。试想,在这件事情的整个过程中,如果学校对学生日常学习能从严要求,严格学位论文的写作环节及程序审查,导师能够认真负责认真阅稿,答辩老师能够严格把关,这其中只要有一个环节认真去做了,被剥夺学位的结局就不会发生!
在这方面,高校其实是有一整套相关制度的,也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怀,如可以推迟答辩,即使答辩未通过,学生在半年或者一年后还可以获得一次答辩机会。但这些年来,很多制度都成为具文,大家都遵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庸俗哲学。